人生感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读书成为一种仪式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42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20:3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書,应该是塑造个人独立判断能力,或是完善自身品性的,但今天,表面上看起来选择增多了,但事实上人们缺少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选择,反而容易迷失在各种所谓的“读书推荐”之中了。

  关于当下中国人读书少,不爱读书,甚至不读书的报道早已不鲜见。

  当然,我想有人一定不同意这些说法,譬如有人说,我们不读书,可是我们看微信啊,微信里不也是有各种文章,那么多推荐读书的文章,我们不也是在读吗?何况,今天可供人们阅读的媒介早已发生变化,你何故还纠结于传统的纸媒呢?

  这个说法比较有意思。我们就来看一看。

  淺薄化

  和纸质阅读的冷清相比,移动媒体里的“读书”显得更为火热,这是事实。只要略微观察,不难发现网络里让人们选择的信息和内容不是少了而是太多太庞杂。

  那些号召全民阅读的推荐语大多相似,比如“7本最适合每天睡前读的书”“不能错过的60本好书”“迅速提升职场竞争力的7本书,看完脱胎换骨”“某某大家读的26本书”等等。

  在内容上则有几类较被追捧:投资指南、商业传奇、心灵鸡汤、修身养性、情感体验、实用工具书、网络小说等。这些类型基本以功利和实用性强作为标杆,指引着人们的选择并加速快餐式的阅读。

  我当然不是说这种方式有什么问题,也并非全然抵触这样的呈现。的确,今天传播介质的改变,书本阅读方式必然也在不断革新。但问题是,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下,人们的阅读体验和思考逻辑全然发生改变,和书本作者能够展开深入和细致对话的过程被阻断。

  我一直觉得,阅读是书的作者和阅读者之间追求一种紧密共生关系的过程。换言之,读一本书,也就是作者和读者之间在完成一种亲密的交流。每本书都有某种“灵性”,而只有当读者和作者在做真正亲密交流时(当然很多时候这种交流并非易事),才能共同创造出一本书的“灵性”。然而,在强大的电子信息系统的冲击之下,我们把对思考和记忆的控制拱手让给了这些电子系统。

  几年前,有个美国人写过一本书——《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它试图解决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我们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吗?这无疑是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的心智所做的拷问。

  变昧

  可这种方式的阅读,在我看来,已然变成了一种“仪式性”的阅读,而非真正的“读书”了。具体来说,我们似乎只要在那些集纳性的摘要和书评精华中看上几眼,然后再把那些推荐书单塞进收藏夹里,这个阅读的过程就基本完成了。

  我更想说的是,在这种“仪式化”的阅读中,它让阅读者陷入以收藏或转发为乐的怪圈之中。一旦陷入这个境地,错觉就产生了:保存这些书目,或是依赖推荐者的阅读概要和精华介绍,就等同于自己已经读过这些书了。

  因此,说读书成为一种仪式,强调的是不少人重视的是“读书”这件事和这个过程,而不是把重点放在“书”本身。既然是仪式化的过程,可以想见,对这个仪式形式感的追求似乎成为整个过程中人们最为刻意追求和表现的。

  这就好比我们今天对很多传统仪式的理解,很多人可能知道某个形式的表现和既定的程式,然而要追问更深的意义表达,却不知所云了。对于读书,这个过程,阅读的形式感似乎更大于阅读的内容本身了。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这种快速的,追求不断推出新的卖点和亮点以期吸引人的时代,读书的推荐也需要时时更新和变换包装。于是,社交媒体里出现了大量热衷开书单,好指引大众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些平台或“指导者”们,隔几天时间便会告诉你,最值得一读的书是什么,仿佛一切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

  不说别的,如果单就阅读这件事来说,我觉得阅读就是与作者的对话过程,这类似于对某些问题的讨论与磋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或许不需要推荐,也不必要列出大堆书单。书本的选择和阅读的过程是不是可以做这样的转换:当你遇到哪些问题,正在思考哪个方向时,我们不妨看看他人之言,以此转换不同的视角并用心观察。因此,读书,应当怀抱一种平等开放的心态,不惧权威之言,不盲从于媒体或某些时尚人士的煽动。

  说这些话,当然也并非说我们不能有读书的推荐,不能告诉他人哪本书更值得阅读。其实,我们也都知道,一般人也更倾向于相信专家、权威的推荐,而某个领域的行家,也因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的确能够比一般人多了更周全或更深入的分析与思考。

  内在体验

  而对读书这件事来说,我们不妨换个说法,在某个阶段,或是在某种人生价值观里,这本书恰恰和自己正在面对的某些问题遭遇了,我们由此可以展开一些对话和一点思考。

  我们可以看看冯友兰的观点。他说,自古以来,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会向很多读者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人们把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留下了那些具有永久价值的书。

  这些作品,当自己在慢慢完成阅读的过程中时,我看到书中所讲述的那些人的渴求、冲动、彷徨以及他们所要承担的后果。而面对现代性的冲击和影响,将是生活在今天的每个人都必然要遭遇的。只不过,有的人可能可以安然度过,而有些人则要经历动荡和迷茫,甚至堕向深渊。

  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我觉得读书的过程是极具内在性与个人化的。然而,在今天,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阅读承载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原本更追求个人内在性体验的读书过程发生了改变。在这个流行“晒”的时代,读书也时常被人们拿出来争相“比晒”。某种情况下,读书有可能成为某种“姿态”了。读书的重点不在于自己读了什么,而在于要让别人知道自己在读书这件事。

  此外,读书的过程也变得不再完全由自我来主导,相反,被媒体、电子系统或是某种“流行”所控制。而在这个过程中,读书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读书,应该是塑造个人独立判断能力,或是完善自身品性的,但今天,表面上看起来选择增多了,但事实上人们缺少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选择,反而容易迷失在各种所谓的“读书推荐”之中了。

  所以,并非说不能做读书和阅读的推荐,而是想表达,今天我们需要多一些理性和平等的思考,不要被所谓“专家”“学者”以及那些好为人师者牵着鼻子走,尽可能有更多的自己思辨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有更多自己选择的能力。

  毕竟,这个热闹非凡的时代,不缺专家,缺的却是独立的人格和自我理性、完整的判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人生感悟  

GMT+8, 2025-1-6 14:59 , Processed in 0.17649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